Post By:2020/11/29 8:40:57
11月25日,即墨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,一对夫妻双双躺在抢救床上陷入昏迷,情况很不乐观。妻子仅有30岁,丈夫39岁,两人前一天还在厂里正常工作,第二天就遭遇突变。
造成这样严重恶果的,是每年冬天都要卷土重来的“煤烟中毒”。连日来的气温回升,使得煤烟中毒病人大量增多。仅仅两天,抢救室里就接诊了5名煤烟中毒病人,另一对老夫妻带着孙儿同住,被送到医院时老大娘已经死亡,老大爷和孙儿症状稍轻,但也需要长期高压氧治疗。
[img]/tp/2020/1129/0840356800.jpg[/img]
[color=#B2B2B2](忙碌的抢救室)[/color]
煤烟中毒,男女老少全部易感,一旦中招,非死即伤。如此严重的疾病,只要做好预防就能完全避免。在这里,我们再次提醒——冷冬又至,取暖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,预防煤烟中毒!
[color=#C23421][b]警惕煤烟中毒![/b][/color]
01什么是煤烟中毒? 煤烟中毒实际上主要指的是一氧化碳中毒,多见于冬天用煤炉取暖,门窗紧闭,排烟不良等情况。
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,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运送氧气的能力,并产生碳氧血红蛋白,进而使血红蛋白无法与氧气结合,使机体出现缺氧的症状。
02平时出现煤烟中毒的原因? 1、在密闭居室中使用煤炉取暖、做饭,由于通风不良,供氧不充分,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积蓄在室内。
2、紧闭的门窗没有通风措施,未安装或不正确安装风斗,疏忽大意,会致使煤气大量溢出。
3、如果室内出现气压低的现象,也会导致煤气无法疏通排出,从而积蓄在室内。
4、冬季打开车内空调后在车内入睡,此时汽车发动机怠速空转时,汽油燃烧不充分,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废气,废气通过汽车的空调入风口进入车内,引起中毒发生。
5、在使用燃气热水器时,如果时间过长,也会导致一氧化碳积蓄,加上天冷关窗,通风不畅,导致中毒发生。
03煤烟中毒会导致什么后果? 煤烟中毒的后果可大可小,轻者使人头痛眩晕、心悸恶心呕吐,重者会使人因脑部缺氧而昏迷,甚至死亡。
轻度中毒:
中毒者会感到头晕、头痛、眼花、全身乏力。
中度中毒:
中毒者会出现多汗、烦躁、走路不稳、皮肤苍白、意识模糊,老是感觉睡不醒、困倦乏力。
重度中毒:
此时中毒者多已神志不清牙关紧闭,全身抽动,大小便失禁,面色口唇呈樱红色,呼吸、脉搏加快,血压上升,心律不齐,肺部有啰音,体温可能上升。极度危重者会持续深度昏迷,脉细弱,不规则呼吸,血压下降,也会出现高烧40摄氏度的现象,此时生命垂危,死亡率高。即便有幸未亡,也会遗留严重后遗症。
04煤烟中毒的急救措施? (1)自救
1、当感到自己中毒时,应尽快打开门窗,吸入新鲜空气,并尽快脱离中毒环境。
2、病情缓解后应安静休息,避免活动,否则会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气的消耗量。
(2)急救
一氧化碳的比重比空气略轻,故会浮于上层,救助者进入和撤离现场时,可以采用匍匐前进的方式。
1、尽快让中毒者离开中毒环境,转移至户外的开阔通风处,并立即打开门窗,使空气流通。
2、将中毒者衣扣松解,保持呼吸道顺畅,清除口鼻分泌物,保证中毒的病人有自主呼吸,充分给其以氧气。
3、若中毒者的呼吸心跳停止,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。
4、待中毒者的病情稳定后,尽快将病人护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。
5、争取及早对中毒者进行高压氧舱治疗,减少后遗症。即便是轻度和中度的中毒者,也应尽早对其进行高压氧舱治疗。
05生活中应该如何防范煤烟中毒? 1、合理使用煤炉,及时安装烟筒并使其完整。
2、煤炉和烟筒一定要密封。
3、烟筒伸向窗外的部分一定要加防风帽。
4、每2-3个月要清扫一次烟筒,以防烟灰堵塞烟筒,影响烟煤排出。
5、要勤开窗户常通风,必要时可在家里安装换气扇。
6、严禁在卧室内使用煤气、天然气、木炭、煤块等可燃物取暖。
7、在夜间用煤封火时应适当留一个通风口,切忌封死所有通风处,用于封火的燃煤量也要适当。
8、不要在车内开着空调入睡。
9、经常对烟气管道和燃煤炉具进行检查,是否有损坏、是否通畅,炉具与烟筒连接是否密封。
10、要定期清理烟道灰垢,烟筒出口最好加装遮风板防风,如有烟气泄漏应立即停止使用。
06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误区 1、只有烧煤才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?
凡属含碳物质如汽油、煤油、煤、木炭等的不完全燃烧,均可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。
2、室内没有煤烟就不会发生中毒?
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,它的中毒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。
3、家中取暖,用湿的煤封住火就不会发生中毒?
一氧化碳极难溶于水,且水和煤气在高温下容易形成水煤气混合气,反而会增加中毒风险。
4、门窗上有缝隙就不会中毒?
一氧化碳的比重比空气小,如果门窗缝隙的位置偏低,一氧化碳也不容易排出。
5、一氧化碳中毒者抢救过来就没事了?
一氧化碳中毒可能造成中枢神经的后遗症,一定要坚持后续治疗,不要留下后遗症。